1965年,一位开国元帅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时,突然接到中南海的电话。这位曾指挥百万雄师的老将军,此刻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捏着一把麦穗,眉头紧锁地计算着亩产量。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,将彻底改变他蛰伏六年的命运。但谁也没想到,一场暗流涌动的阻挠行动早已悄然展开——有人甚至不惜翻出四百年前吴三桂的老宅做文章。当政治漩涡再次袭来,这位耿直的元帅会如何应对?
"让我搞建设?不如让我去前线冲锋!"彭德怀把锄头往地上一杵,泥土溅起三尺高。北京市委的干部们没想到,这位被"发配"到吴家花园种地的老帅,面对三线建设的任命竟如此抗拒。更戏剧性的是,就在中央会议敲定彭德怀复出的同一天,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看似讨论历史剧的评论文章。明眼人一看就懂——那字里行间全是对"海瑞式人物"的含沙射影。一边是主席亲自点将,一边是文人的春秋笔法,这场暗战比朝鲜战场上的拉锯战还耐人寻味。
吴家村的农民老张至今记得,那个总戴着草帽的"彭老汉"会蹲在田埂上和他们算账:"一亩地打一千斤粮,要交多少公粮?娃娃们能吃饱不?"而在千里之外的西南山区,军工车间的老师傅们正盼着这位"彭大将军"——他们听说这人连美国坦克都敢硬碰硬。可谁也不知道,彭德怀的行李箱里除了工作笔记,还塞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。当北京来的调查组突然出现在成都招待所时,食堂大师傅发现,这位首长吃饭时总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。
1965年的秋天看似风平浪静。三线建设的工地上机器轰鸣,彭德怀的调研报告摞起来有半人高。但暗处的较量从未停止:某次干部会议上,有人突然质问"某些人是否真能领导经济建设";西南局收到的匿名信里,写满了对"右倾分子"的指控。最讽刺的是,当年被彭德怀从朝鲜战场救下来的伤员,如今正在某办公室起草对他的批判材料。而这一切,老帅只是摆摆手:"种过地的人都知道,稗子长得再高也变不成稻子。"
11月的成都突然炸开惊雷。当彭德怀正在攀枝花铁矿考察时,北京发来的急电让他愣在当场——那篇《评海瑞罢官》的文章竟被要求全国转载。更蹊跷的是,三线建设委员会的办公桌上,莫名出现了六年前庐山会议的旧档案。老帅连夜给主席写信,却被秘书发现墨迹未干就被汗水晕开。与此同时,西南某兵工厂的保卫科突然接到命令:即日起所有文件须经"特别小组"审查。工人们看见,他们敬重的彭主任在暴雨中独自站了整整两个钟头。
表面上看,三线建设仍在推进。车间里的标语换成了"抓革命促生产",但技术员们发现图纸审批突然变得异常缓慢。彭德怀要求调阅的苏联边境情报,总在传输途中"意外"延迟。最令人揪心的是,当老帅蹲下身教彝族青年认螺丝规格时,随行干部们的笔记本上记的却是"与少数民族接触过密"。1974年北京某医院的护士回忆,弥留之际的元帅还在问:"成昆铁路...通到攀枝花了吗?"而当时,他当年亲手规划的铁路早已通车三年。
多精妙的设计啊!让战功赫赫的元帅去种地,叫直言敢谏的将军搞建设,派实事求是的老兵对付虚报产量——简直像让关羽绣花、张飞记账。更妙的是,当有人用四百年前的吴三桂旧宅作文章时,竟忘了那里现在种着最实在的庄稼。那些在文件上勾勾画画的笔杆子们大概不明白,真正的战士连稻草人都扎得比他们写的报告更挺拔。
当一位元帅的军功章换成了种地用的锄头,当一份调查报告的重量压过了作战地图,您觉得这到底是人尽其才还是历史的玩笑?有人说这是"英雄无用武之地",可看看现在攀枝花钢城的规模,又该作何解释?(欢迎在下方吵翻天,但请先查查三线建设救活了多少军工企业)
石家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