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烦请您先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带给您更丰富的互动体验,衷心感谢您的支持!
1957年,毛主席亲临武汉长江大桥视察,发现栏杆上涂有三种不同颜色,忍不住提出疑问:
这些颜色究竟是为谁而设?
武汉长江大桥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重要工程,国家高度重视。在工程接近竣工之际,毛主席亲自前来视察,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检查,但途中他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。
为何桥上的栏杆竟然用上了三种颜色?这些颜色到底是给谁看的?
展开剩余91%点击关注,一起揭秘毛主席视察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始末。
一、毛主席视察长江大桥
这件事还得从1956年5月31日说起。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正稳步推进,毛主席突然莅临现场视察。那天阳光明媚,毛主席身穿一件宽松旧衬衫,显得亲切自然、毫无架子。
他乘坐视察专用巡航船,船舱里彭敏局长满怀激动迎接。毛主席并未急于询问工程进展,先对彭敏过去抢修桥梁的经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。
了解之后,他鼓励说,建设和打仗不同,但同样需要从实际中摸索,从零开始学习。
巡航船缓缓驶过2号与3号桥墩间,又返回3号和4号桥墩之间,近一小时的航程中,毛主席的目光紧紧盯着桥墩,反复询问,务必掌握每个细节,无论机械设备名称、施工流程,还是混凝土的固化时间,他都一一核实,丝毫不放过。
航程结束后,他继续在船舱内与彭敏深入交流,详细了解大桥建设进度、遇到的困难、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状况。即便是桥梁专业知识,他也力求弄懂,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令在场人员感到震惊。
审阅汇报材料时,毛主席的认真态度令人印象深刻,甚至连一处多印的“4”字都被他发现并指出。
他对苏联专家的援助表示满意,但强调“要建成学会”,要在建设中培养数百名建桥工程师。毛主席怀揣豪情,憧憬着未来长江、黄河上将架起无数桥梁。
怀着这份激情,毛主席曾多次在武汉长江畅游,不止一次,而是三次,游泳时观察大桥建设,感受工人的辛劳。他心中,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桥,更是连接南北的纽带,是天堑变通途的象征。
在东湖宾馆,毛主席挥毫写下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,这首诗不仅赞美长江大桥,也成为大桥的经典颂歌。
1961年大桥建成投用时,毛主席再次畅游长江,还邀请英国蒙哥马利元帅一同欣赏这座伟大工程,并将诗作赠予这位二战名将。
1957年9月某日,毛主席再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视察。
当天武汉夕阳如金色纱幕,为新生的钢铁巨龙披上光辉。
现场施工正处于紧张收尾阶段,路面柏油尚未完全铺设,但这并未影响毛主席的视察步伐。他从汉阳桥头沿桥而行,横跨长江,直至武昌桥头。
就在这时,主席注意到桥边栏杆上涂有黑、蓝、灰三种颜色,心中不禁疑惑:
为何栏杆要用三种颜色?这是给谁看的?
二、三色栏杆的秘密
1957年秋,毛主席在大桥上边走边看,兴致盎然,不时向大桥局副局长杨在田提问:
“这座桥用了多少钢材?混凝土用了多少?总共花费多少钱?”
杨在田详细说明,钢材超过两万吨,混凝土九万多方,总投资约七千万元。毛主席听后沉思片刻,淡然回应:“不算多。”
随后他追问更深层问题,若无苏联专家帮助,我们是否能自行建成这座桥?杨在田坚定回答:“完全可以。”
毛主席目光锐利,反问:“真的能修成吗?”杨更加自信:“我们技术水平大幅提升,完全有能力。”
听到这坚定的信念,毛主席满意地点头微笑。
他从桥头走到桥尾,柏油路尚未铺平,但这丝毫未影响他的兴致。一路上他对每个细节都充满兴趣。
走至桥中央,一处栏杆引起他的注意,涂有黑、蓝、灰三种颜色。
当时这样的设计极为醒目,显得与众不同。毛主席好奇发问:“这栏杆为何用三色涂装?”
工作人员的回答令他惊讶。
大桥局政治部主任杜景云上前,恭敬答道:“我们想听听群众意见,看看他们更喜欢哪种颜色。”
这一回答体现了深厚的群众路线精神,即使是国家重点工程,也要反映人民的选择和意愿。
毛主席听后满脸笑容,对杜主任说:“好,搞建设也要走群众路线。”这简短对话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,也反映了毛主席对群众基础的重视。
长江大桥堪称新中国工业奇迹,在毛主席心中,它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结合,更是人民的桥梁,每一寸建筑都融入人民的意志。
夜幕降临,长江两岸灯火辉煌,波光映照江面。毛主席站在桥上,遥望远方,深情感慨:“万家灯火,万家灯火啊!”这是对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慰,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。
此时,杨在田递上一册《武汉长江大桥工程》画册,请主席题词。
毛主席接过,深思良久,明白这不仅是为画册题字,而是为这座大桥和时代留下永恒的印记。数日后,他派人送来题词,摘自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中的名句: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”
1957年9月25日,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完工,10月15日正式通车。那一天,举国欢腾,这座大桥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血与信念,是近半个世纪梦想的实现,大家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。
一年后,毛主席再次踏上这座雄伟大桥,与职工们亲切交谈,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。
他语重心长地展望未来:“我们还要在长江上建南京大桥、宜都大桥、芜湖大桥。”这话语饱含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无限信心和期许。
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背后凝聚了无数工人和科学家的汗水和智慧,而其中还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?
三、武汉长江大桥的艰辛建设
除了颜色的故事,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也充满艰辛和付出,承担着亿万国人的期望。
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,为适应长江的风浪和深水环境,设计方案由原先的9孔简支梁改为更坚固的三联三孔连续梁,确保桥体稳固耐久。
为了不影响武汉港繁忙的航运,施工团队采用了悬臂架梁法,这项技术极具挑战。
重达20余吨的钢梁从工厂运抵工地,工人们必须在高空完成拼装,技术难度空前。1956年10月,经过两岸工人的努力,两座钢铁巨柱在江心相接,桥墩挺立江水之上。
然而,当钢梁伸向江心时,关键环节铆合出现了问题。
铆合是保证桥梁安全的关键工序,铆钉需在高温下迅速铆接,确保牢固无缝隙。但技术人员发现数万颗铆钉间竟出现2毫米的缝隙,安全隐患严重。
施工因此暂停,赵煜澄带领团队潜心研究,终于掌握了一整套完善的铆合技术。他们拆除不合格铆钉,重新铆接,填满每个钉孔,且铆钉强度超出国家标准5%。经过一个月的停工,工程得以继续。
武汉长江大桥最终竣工,成为跨越南北的壮丽工程,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,更是一段传奇的诞生。它告诉世界:中国完全能够建造宏伟桥梁,也告诉每个中国人,无论困难多大,只要敢于攻坚克难,就没有跨不过的河流。
自1957年10月15日巍然屹立江面,武汉长江大桥经受住自然和时间考验。无论洪水冲击还是轮船撞击,它始终坚固如磐,因此有“桥坚强”的美誉。但这份坚韧非天生,而是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三代守桥人辛勤付出的成果。
六十余年来,无论四季更替、风雨交加,这些守桥人始终坚守一线,用智慧和汗水守护大桥。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维修水平因此名列全国前茅,甚至成为全球桥梁维护的典范。
陈卿明工长是守桥人的楷模,他每日在1.4公里长的大桥上来回巡查,已记不清多少次踏遍桥面。但对他而言,这只是使命所在。陈卿明以敏锐头脑和不懈努力,成为同事们眼中的“麻烦粉碎机”。
面对更换钩螺栓等难题,他发明焊头卡,大大提高效率,使原需两人合作的任务变为一人即可完成。随着列车速度和密度提升,木枕寿命缩短,他又带领团队研发塑胶垫圈,成功延长了木枕使用周期。
这座大桥如同陈卿明及所有守桥人的孩子,他们用心呵护,细致照料。最新“体检报告”显示,整桥无位移和下沉,桥墩坚若磐石,能承受6万吨巨大压力。
即便面对10万立方米洪水和每秒5米的激流,大桥依旧屹立不动。它可抵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烈撞击,24805吨钢梁、8个桥墩无一裂纹,无弯曲变形。百万颗铆钉没有一颗松动,桥梁无重大病害。
如今,武汉长江大桥依旧雄伟屹立,宛如祖国般昂扬于世界东方。
在日益繁荣的今天,祝愿各位读者新年快乐,万事顺遂,家国安康!
最后提醒,平台规则规定,只有您与我更多互动,才能成为真正的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可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推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石家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