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唐国强,几乎不再以“主席形象”为唯一标签出现在荧屏前。他更多在综艺节目和访谈中被问及过去的角色,而不是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戏路里。就像他自己在看待最近十几年的作品时所呈现的那样,吃“特型演员”这碗饭的人并非只有他一个,但他确实是这碗饭吃得最为丰盛、也最为熟练的人之一。品牌代言、广告投放、形象大使——这些看似跨界的商业安排,背后其实指向一个核心原因:他长期在荧幕上塑造的是毛主席这一伟大领袖的形象。
演员之所以成为商业价值的焦点,并非因为他在三十年前演过《三国演义》这类作品,亦非因为四十年前演过《高山下的花环》那样的经典,而在于他始终以毛主席的形象占据公众记忆的中心。观众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,仿佛被寄托在他的身上,因而他的商业号召力和持续的赚钱能力,便被这一个角色持续放大着。
展开剩余69%回望他的职业轨迹,誰都能看见一个清晰的走向——在毛主席的影视形象上“鞠躬尽瘁”,甚至可以说是以死而后已的坚守来换取长久的关注度与认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文艺界对他是否能担当伟人形象始终存在质疑,但在电影《长征》里,他以一次放手一搏的表演,捕获了广泛的观众认同与评审的肯定。紧接着,在同名电视剧《长征》中,他再次把毛主席演活,并在拍摄后期主动要求参与导演工作,力求在角色塑造上实现全方位的精益求精,逐步打破了昔日“特型演员”的垄断局面。
值得注意的是,唐国强让观众接受了毛主席说普通话、摒弃晦涩方言这一变化。几十年的荧屏呈现里,语言的转换并非小事,而他在这方面的坚持,帮助观众把毛主席这一形象从地区方言的印象中解放出来,成为更具普及性的国家符号。随后,靠着与毛主席相关的塑造,他还以导演兼主演的身份,参与了《解放》等多部经典剧集的制作与呈现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“伟人形象演员”地位。
然而,进入近十年的创作阶段,唐国强的表演与剧集的情节逐渐呈现出一定的“雷同”感。以《大决战》为例,剧情多以完成时态来描写三大战役,毛主席的形象也倾向于霸气与洞悉战争走向的高位态度;这种表演模式显得表面化、缺乏层次,甚至有时显得浮于表面、皮笑肉不笑,或者在房间里来回点烟、在椅子上端着茶杯的姿态。这种变化让原本的“老戏骨”誉称在观众心中的分量有所下降。
在综艺平台的频繁露脸,也让他的角色定位出现转变——他渐渐回归到非主席的戏路上,近年在主持与综艺中的出现频率明显提高。这对维护主席正面影视形象本身是一件积极的事情,但与此同时,观众也注意到,另一位演员于和伟却开始尝试承担毛主席的演绎,究竟是出于演员的自觉还是一种市场的压力,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。
(文/宋胖子)
发布于:福建省石家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